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今日的胡佳!!!

傅瑞德:
暴民貼紙在胡佳手上。
「25年前的6月,你叫我“暴徒”。25年来我一直在做只是要当“公民”。既然反抗你的强权就是我成为公民的必经程序,那么告诉你我今天的名字——“暴民”」
Connect with your friends — and other fascinating people. Get...
TWITTER.COM|由 HU JIA 胡佳上傳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1947年 紐約時報 對二二八大屠殺的報導

1947年 紐約時報 對二二八大屠殺的報導

週二 2011年02月22日, 3:07 下午【點此取得本文短網址】
1947年 紐約時報 對二二八大屠殺的報導
原文連結:http://select.nytimes.com/gst/abstract.html?res=F00E10FA3F5A147B93CBAB1788D85F438485F9
Formosa Killings Are Put at 10,000; Foreigners Say the Chinese Slaughtered Demonstrators Without Provocation
福爾摩沙人死亡人數上達一萬;外籍人士說 中國人屠殺未挑釁的示威者
March 29, 1947, Saturday
By TILLMAN DURDIN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Page 6, 554 words
Foreigners say the Chinese slaughtered demonstrators without provocation Nanking, March 28, Foreigners who have just returned to China from Formosa corroborate reports of wholesale slaughter by Chinese troops and police during anti-Government demonstrations a month ago.
3月28日南京電,外國人士表示,中國屠殺沒有挑釁行為的示威者。剛剛由福爾摩沙返回中國的外國人士證實中國軍隊與警察一個月前在反政府示威活動中展開大屠殺。
These witnesses estimate that 10,000 Formosans were killed by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The killings were described as “completely unjustified" in view of the nature of the demonstrations.
這些見證人估計大約有一萬名福爾摩沙人遭到中國軍隊屠殺。以示威活動的態勢看來,屠殺被形容為「毫無必要的」。

The anti-Government demonstrations were said to have been by unarmed persons whose intentions were peaceful. Every foreign report to Nanking denies charges that Communists or Japanese inspired or organized the parades.
參與反政府示威的是一群手無寸鐵,以和平為意念的百姓,所有外電報導都否認有共產黨或日本人鼓動或組織示威遊行。
Foreigners who left Formosa a few days ago say that an uneasy peace had been established almost everywhere, but executions and arrests continued. Many Formosans were said to have fled to the hills fearing they would be killed if they returned to their homes.
幾天前剛離開福爾摩沙的外國人士表示,各地已經確立緊張的表面平靜,但是槍決與逮捕仍然持續進行。許多福爾摩沙人已經逃到山中,他們擔心一旦回到家中就會遭到殺害。
Three Days of Slaughter:
三日屠殺
An American who had just arrived in China from Taihoku said that troops from the mainland arrived there March 7 and indulged in three days of indiscriminate killing and looting. For a time everyone seen on the streets was shot at, homes were broken into and occupants killed. In the poorer sections the streets were said to have been littered with dead. There were instances of beheadings and mutilation of bodies, and women were raped, the American said.
一位剛由台北回到中國的美國人表示,中國軍隊三月七日抵達台灣後,展開三天的無差別屠殺與搶劫,任何人只要在街上被看到就被槍殺,房屋被闖入,所有的居民都被殺害,最嚴重的地方,街頭屍橫遍野,有些人的頭被砍斷,有些被分屍,婦女遭到強暴。
Two foreign women, who were near at Pingtung near Takao, called the 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ldiers there a “massacre." They said unarmed Formosans took ov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town peacefully on March 4 and used the local radio station to caution against violence.
兩位接近屏東地區的外籍女士稱中國軍人的行為「大屠殺」,他們說,沒有武裝的福爾摩沙人在三月四號和平的佔領市政府,並用廣播要求大家不要使用暴力。

Chinese were well received and invited to lunch with the Formosan leaders. Later a bigger group of soldiers came and launched a sweep through the streets. The people were machine gunned. Groups were rounded up and executed. The man who had served as the town’s spokesman was killed. His body was left for a day in a park and no one was permitted to remove it.
中國人被善待還被邀請到福爾摩沙人領袖的家中共進午餐,但是稍後,更大群的軍人到達,用機關槍對街上人民掃射,許多人被集合起來集體槍決,鎮上的發言人被殺害,他的屍體被丟棄在公園中一整天不准收屍。
A Briton described similar events at Takao, where unarmed Formosans had taken over the running of the city. He said that after several days Chinese soldiers from an outlying fort deployed through the streets killing hundreds with machine-guns and rifles and raping and looting. Formosan leaders were thrown into prison, many bound with thin wire that cut deep into the flesh.
一位英國人也描述發生在高雄類似的事件,福爾摩沙人佔領市政府,幾天後中國軍人由外港登陸,用機關槍、步槍搶劫與強姦婦女,共有數百人遭殺害。福爾摩沙人的領袖被逮捕入獄,許多人被鐵絲穿過身體串成一串。
Leaflets Trapped Many
許多人被傳單所騙
The foreign witnesses reported that leaflets signed with the name of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promising leniency, and urging all who had fled to return, were dropped from airplanes. As a result many came back to be imprisoned or executed. “There seemed to be a policy of killing off all the best people," one foreigner asserted. The foreigners’ stories are fully supported by reports of every important foreign embassy or legation in Nanking.
外國見證人表示,飛機灑下一張由蔣介石簽名,保證寬大,力勸所有在逃難的人返回家園的傳單,結果許多人回家後遭到逮捕與槍決。一位外籍人士補充,看來有個政策打算殺害所有的菁英,這些外籍人士的故事得到所有重要外國使館與南京官方的證實。
Formosans are reported to be seeking United Nations’ action on their case. Some have approached foreign consuls to ask that Formosa be pu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Allied Supreme Command or be made an American protectorate. Formosan hostility to the mainland Chinese has deepened. Two women who described events at Pingtung said that when Formosans assembled to take ov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town they sang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據報導,福爾摩沙人正要求聯合國採取行動,有些人聯繫外國大使,要求將台灣交由聯軍最高統帥治理,或是成為美國的保護地。福爾摩沙人對中國人的敵意已經加深,兩位描述發生在屏東事件的女士表示,當福爾摩沙人佔領市政府時唱的是美國國歌。
感謝台灣紳士阿榮大哥熱情提供
http://tw.myblog.yahoo.com/jw!DfduAriGQkNFWgFNkNE3jbeBg.c-/profile
酥餅的部落格 也有刊載
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2781801.html
228大屠殺影片系列
◎ 2007.2 / 26日 三立新聞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 第一集 共15集 )
◎ 2007.2 / 27 日 三立新聞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 ( 第二集 共153集 )
◎ 2007.2 / 28 日 三立新聞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 ( 第三集 共15集 )
看了就知何以嘉義 宜蘭 被稱為『民主聖地』
嘉義水上機場事件 / 畫家陳澄波 / 宜蘭媽祖廟活埋事件
◎ 2007. 3 / 01 三立新聞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 ( 第四集 共15集 )
高雄武力大鎮壓 / 雄中學生自衛隊遭血洗屠殺 / 二二八孤兒暗夜哭泣 / 彭孟緝嗜血屠夫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 還原歷史悲劇_5/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嘉義水上機場_6/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嘉義水上機場_7/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高雄屠殺_8/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高雄屠殺_9/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台北城菁英大殞落_10/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台北城菁英大殞落_11/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台北城菁英大殞落_12/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陳水扁演講_13/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陳水扁演講_14/15
二二八走過ㄧ甲子_合唱台灣之歌 15/15
美國會議員將二二八事件比喻為波士頓屠殺
中央社╱中央社 2007-03-01 15:46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二十八日專電)美國聯邦眾議員唐克多(共和黨、科羅拉多州)今天針對台灣紀念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發表書面聲明,將台灣的二二八事件比喻做被認為是美國獨立戰爭導火線的「波士頓屠殺」。
一七七零年三月五日,英軍要求波士頓居民提供營房,居民不滿英軍蠻橫,對英軍扔雪球洩憤,英軍竟對居民開槍,當場擊斃五名青年,另有數名居民受傷, 被稱為「波士頓屠殺」(Boston Massacre)。民眾不滿情緒迅速漫延,在陸續發生其他事件後,終於於幾年後爆發美國獨立戰爭。
唐克多說,儘管二二八事件引起的抗議活動很快就被鎮壓,但這個事件就如同「波士頓屠殺」一樣,影響深遠。
好書推薦
『 福爾摩莎的呼喚 』 Formosa Calling by Allan Shackleton
Allan Shackleton 當年在台灣,為聯合國重建委員會工作,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親眼目睹整個實況,一九四八年他回紐西蘭後,親自撰寫下他的見證,惜囿於當時由於國際情勢對國民黨政權的姑息,此書當時根本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以至於埋沒五十年,直至一九九八年才出版。
福爾摩沙的呼喚 (中文版 直接看)
http://www.tacpa.org/column /FormosaCalling/1.html
一個紐西蘭人在台灣二二八事變的親身經歷
原作 Allan, J. Shacklenton 宋亞伯 譯述
此書可上
http://myweb.hinet.net/home7/knives/FormosaCallingCht.pdf 下載中文版 ( PDF 檔 )
引用自旅居英國的 Silly 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lifeinuk-lifeinuk/article?mid=173&prev=178&next=147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忍一年也夠了(完)繼續努力

引用自http://phyllischan.blogspot.tw/

忍一年也夠了(完)繼續努力

我在社區信箱區悲憤地讀完不起訴處分書,回家後竟碰巧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寄件者是那三家有回應的出版社之一。C出版社去年十月份就知道此事,但經過內部的層層溝通與向上請示,直到今年農曆新年後的開工日,才終於向林敏玉女士寄送存證信函,而且不忘細心知會我他們的後續做法。儘管被告不起訴令我心情鬱悶,不過我猜想,會有這種結果可能是基於我勢單力薄,換作是大型出版社替自己爭取權益,說不定林敏玉女士會有截然不同的回應方式。

於此同時,我也寫信向S律師說明本案的進展和一審的結果。由於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56條有如下規定:「告訴人接受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書後,得於七日內以書狀敘述不服之理由,經原檢察官向直接上級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或檢察總長聲請再議。但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之處分曾經告訴人同意者,不得聲請再議。」因此我必須在七天內決定是否聲請再議,如果要的話還得趕緊把再議狀寫完,時間上算是滿急迫的。

一如前文所言,「此例一開,以後市面上將充滿這種讓原創者拿它沒輒的山寨拼裝書。」我無法接受這種不公不義的事,所以才思考幾分鐘便決定聲請再議,還火速發了一封郵件給S律師。沒多久,S律師的老闆X律師回電,他說S律師重感冒需請假數日,本案將改由Y律師接手。

按照往例,為了替我省錢,X律師希望我自己先寫好狀子再交由Y律師修改。於是當天傍晚我再度匯出兩小時共九千元的服務費,並於晚間九點前寄出了超過四千字的再議狀初稿。二月十日,我將經過Y律師細心修改、全文長達八千五百字的再議狀親自送至地檢署。三天後,就在我結婚紀念日當天,我收到來自C出版社的郵件。

C出版社表示,林敏玉女士在收到他們寄發的存證信函後,也回敬他們一封存證信函,內容大意是:「一,她絕無抄襲C出版社的○○著作;二,《清爽的人生》一書曾被提告抄襲約1,500字,但地檢署判決不起訴。」講直白一點就是:「法院認證我這樣寫書不算抄,而且前面有人告我告不成,所以你們想告我當然也是同樣下場。」然後,從二月中旬至今,C出版社再無任何回音。此例一開,苦主似乎真拿這類作者沒輒。

而我終究必須獨自面對這件事,即便我自以為它是牽扯十三家出版社的大事。這種孤軍奮戰的感覺相當淒涼,因此我向一位我很敬佩的市議員請益。議員建議我找蘋果日報投訴,一來該報報導著作權相關判例的比例較高;二來該報老闆黎智英先生也算「苦主」之一。我聽從議員的建議請蘋果協助,而蘋果記者也非常認真,他打算仔細確認我先前提出的比對是否正確再做報導。

二月二十五日,我的聲請再議遭到駁回,「原檢察官初步審核,認無理由。」換句話說,檢方不認為自己的判決有問題,因而駁回了我的請求。我好哀傷,當時真的有一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感覺。我再次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信給律師,但律師助理告訴我,聲請再議被駁回很正常,因為原檢察官九成九不承認自己的判決有問題。對她而言,此乃司空見慣之事,是我少見多怪才會如此氣惱。而我收到這份公文的真正意思是,這個案子上到高檢署去了。

不清楚高檢署功能的讀者們,以下是他們的職掌(取材自此):
  1. 監督所屬各級法院檢察署實施偵查、提起公訴、實行公訴、協助自訴、擔當自訴及指揮刑事裁判之執行。
  2. 辦理訴訟轄區不服地方法院及其分院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之刑事案件。
  3. 偵辦內亂、外患、妨害國交等罪之第一審案件。
  4. 辦理訴訟轄區不服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之再議案件。
  5. 指揮訴訟轄區刑事裁判之執行。
  6. 監督所屬各級法院檢察署之行政業務。
  7. 其他法令所定職務之執行。

這段期間,我一邊翻譯矽谷某位知名企管顧問的新作,一邊參加了二二八「共生音樂節」、三月八日「反核大遊行」等活動。我開始試圖瞭解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歷史,以及與核電相關的各種論述。與其忐忑不安的等候地檢署通知,不如先將心思放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三月五日,我收到高檢署公文,內容只有「業已發回續查」一行字。這是一張折成三折的A4紙張,沒有信封。三月十七日,距離蘋果記者開始比對已經過了整整一個月,我發了一封郵件詢問進展,細心的記者先生表示本案很快就會見報,怎料隔天竟爆發攻占所有新聞版面的「三一八學運」。可想而知,這則報導短期內是不可能有機會露臉了。

發生這種事情,我一方面覺得自己處處碰壁而鬱悶難當,一方面卻為學運所激起的改革力量感到欣喜。看到那麼多學生堅持訴求,為自己和台灣的未來打拼,我也覺得深受鼓舞,並相信凡事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夠看到天光。三月二十日,我開始捐贈物資、在青島東路上靜坐。直到四月十日學生退場為止,我一共在立法院前待了將近半個月(那陣子我在家根本坐不住),當然也和朋友在那兒過了夜,隨後又陸續參加守護石虎、反核與護樹行動

四月二十八日清晨,鎮暴水車攻擊反核靜坐民眾(我不在現場,但有朋友被噴得很慘)。隔日我在群賢樓前默默讀著從圖書館借來的絕版書《甘地傳奇:信仰自由的苦行僧》,當時林義雄先生仍在禁食。身邊的衝突一波波,我看見靜坐男學生被警察強行壓在地上,即便受了傷仍慘遭拖行;也看見靜坐女學生哭喊自己手無寸鐵,何以警察要為了黨意凌駕民意的爛立委而強行將她拖走。此時地檢署來電,一位聲音陌生的書記官希望我提供比對文件的電子檔,因為雷同的字數太多,照著紙本打字太費事。我隨即透過Dropbox將文件寄了過去,然後繼續閱讀甘地如何以非暴力抗爭促成印度獨立。看來本案下一階段的司法程序又要開始了。

讀完書,我走到善島寺站,準備搭捷運去松山社大聽彭明輝教授講「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碰巧看見大批反核民眾占領了忠孝東路、林森南路口,他們臉上掛著義無反顧的表情,呈現出一付「恁北/恁祖嬤跟你拼了」的堅毅與霸氣。走下捷運站的那一刻,我忽然覺得自己被療癒。是啊!自認為在做對的事情就好好堅持下去吧!或許林敏玉女士也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情,她「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既然如此,大家就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努力往下一個司法階段邁進吧!

五月十三日,距離去年五月十四日發現自己的著作「疑似被抄襲」已匆匆過了一年。那天蘋果記者很遺憾地告訴我,即便他耗費大量心力確認我的比對無誤,但學運退場月餘稿子仍被主編壓下,理由是被告「不起訴」。原檢察官的判決令我悲憤、令林敏玉女士理直氣狀地回覆C出版社、令C出版社不再進一步追究,也令蘋果主編決定不讓這則報導上線,即便我足足等了三個月。也因此,五月十四日我終於決定將截至目前為止的來龍去脈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因為我能倚靠的只有自己。

在此感謝各位辛苦讀到這裡。這件事情尚未結束,我會繼續努力,下一審有結果後將另寫一個系列向大家報告。至於林敏玉女士其他的著作是否也「涉嫌抄襲」(對!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肯定地說林敏玉女士抄襲,我們畢竟仍要尊重司法,並期待司法認證她抄襲的那天來臨),歡迎有興趣替出版界「揭弊」的網友接下這份挑戰。相信我,抓到bug的感覺比打線上遊戲還刺激、還有成就感!以下是林敏玉女士目前仍可能在市面上流通的其他著作


想防止山寨拼裝書充斥出版界,想維護文字創作者的心血不受侵害。接下來,就是大家的事了。(完)

相關文章
忍一年也夠了(1)一盜再盜
忍一年也夠了(2)等了又等
忍一年也夠了(3)首次出庭
忍一年也夠了(4)驚人發現
忍一年也夠了(5)名人入列
忍一年也夠了(6)只剩悲憤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k1anh4

忍一年也夠了(6)只剩悲憤

引用自http://phyllischan.blogspot.tw/

忍一年也夠了(6)只剩悲憤

九月十三日首次出庭後,我因為林敏玉女士在法庭上毫無愧色,推測這應該不是她第一次做「涉嫌抄襲」的事,因此花了整整三十一天,比對《清爽的人生》與《懂得放開雙手,才是懂得生活的人》這兩本書與他人著作的雷同之處,而成果就是各位看到的前兩篇文章。

大家算過嗎?在前兩篇文章中,共計有十三家出版社的十七本著作牽扯其中,而且雷同的部分超過一萬一千字。十七本著作中,本土著作占六本,其他為中譯書。「方智出版」、「大塊文化」、「心靈工坊」和「商周出版」各占兩本,其餘受影響的尚包括:「張老師文化」、「時報出版」、「天下雜誌」、「橡實文化」…等知名出版社。

比對期間,我開始與律師接洽。九月中旬,第一位律師向我預收六千元服務費,幾天後寄給我幾則判例,而那些全是我早在「智慧財產權法院」網站上看過的判例,兩客茹絲葵的頂級肋眼牛排就這麼倒進海裡。九月下旬,替我出書的出版社非常好心地請我吃飯,席間總經理和主編給了我不少寶貴意見,我因此改向總經理推薦的著作權法專業律師S女士求助。

S律師一小時的諮詢費是四千五,打一個審收費九萬!十月初,我和她初次見面。她明白沒有固定收入的我不可能付九萬元請她打官司,因此體貼地建議我自己寫狀子,由她來替我修改。我們談了一小時,而光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就花了半小時以上。S律師說,修改的時間估計要花兩小時,加上一小時的諮詢費總共是一萬三千五。我從皮夾裡掏出預先領好的費用,很心疼地遞出去,但她表示總經理要替我出諮詢費,因此我只要付九千元,我聽了差點雙腿一軟往出版社的方向下跪叩謝。四千五夠我買一個月的菜啦!

接著,我將上述比對成果寫成經S律師細心修改的「刑事告訴理由補充狀」,文中明確表示:
  1. 被告承認讀過《零雜物》,被告明顯構成抄襲。
  2. 我欲藉一己之力以作家身分在出版界立足,因此對個人名譽格外重視,但未注意出版先後順序之讀者,可能誤以為《零雜物》乃抄襲自《清爽的人生》,因此不得不提起告訴澄清是非。
  3. 《零雜物》具有原創性,為受著作權法保護之語文著作。
  4. 除《零雜物》外,被告亦涉嫌抄襲多本他人著作,足可證明被告重製或改作《零雜物》之故意犯行。被告擅自重製改作他人著作之行為,不可能構成合理使用。依法引用他人著作皆應註明出處,藉以區隔「自行創作部分」與「引用部分」,如果完全沒有註明出處,把他人著作充作自己的著作而為使用,乃是剽竊、抄襲他人著作,絕非合法之引用。
  5.  (以下兩點為S律師建議加上)晶冠出版有限公司亦應科予罰金刑。
  6. 被告侵害告訴人著作權卻毫無悔意,告訴人未受尊重,不得已提出本案告訴。

十月十四日,我打電話給本案書記官。因為首次出庭時,檢察官說要將雙方著作的雷同之處「送去鑑定」,還說書記官會主動告知鑑定費用,看我接不接受,可是一個月過去我卻未收到任何消息。書記官解釋,檢察官從未下條子請他詢問鑑定費,下次的出庭日期也不清楚,所以只能請我再等等。當天下午,我將內容近七千七百字的「刑事告訴理由補充狀」,連同比對表和厚度近三公分的書面證據寄至地檢署,期待檢察官能為用心的創作者主持公道。

事實上,我在結束共計三十一天的比對作業後,已經覺得這個案子不再是我個人的小事,而是涉及十三家出版社的大事。我不知道林敏玉女士的行為在台灣的出版業界算不算常態,畢竟我只出過《零雜物》這麼一本書。如果這是常態,那麼它將嚴重打擊我對本土著作的信心,因為我不曉得自己花錢買到的會不會是山寨拼裝書。如果這不是常態,那麼它將成為一個很好的範例,讓台灣的出版業界知道有這類作者存在,未來在與作者簽約出書時,能夠更加小心地審核書稿。

其後,我將這些內文比對表陸續寄給相關出版社,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多加留意,未來不止能維護「中譯書」的版權,也能重視本土作者的著作權。在此先解釋一下,作者在與出版社簽約時,若是將稿子賣斷給出版社,並只領一次稿費,通常著作權會在出版社手上。但作者若是未將稿子賣斷,而是視未來銷售量領取版稅,通常著作權都在作者自己手上。因此,有時本土作者的著作權受到侵害而出版社並未出面處理,就是基於這類原因,因為出版社並不擁有該著作的著作權。

然而,個人資源終究比不上出版社資源,出版社若是多少能為旗下的本土作者留意一下著作權益是否遭到侵害,並像替我出書的出版社一樣提供必要的協助,相信一樣能讓許多遭侵權後氣急敗壞卻無所適從的本土作者心安不少。只可惜,十三家出版社裡僅三家有回應,而這三家出版社受影響的出版品全是中譯書,而非本土作者的著作。

寄出補充狀與厚厚一疊證據後,我在家裡默默等待有關鑑定費用的通知和下一次出庭的傳票,可是左等右等,等到今年農曆除夕都無聲無息。我想,地檢署一定是有太多案子在忙,所以必須拖過這個農曆新年。沒想到,二月五日大年初六那天,我居然收到一份「不起訴處分書」!沒有鑑定,沒有下一次開庭,沒有對我附上的證據給予任何回應,檢察官就直接結案了,因為他不認為林敏玉女士的行為構成抄襲!登楞~

好,大家一定急著知道檢察官的不起訴理由,我這就告訴大家。茲將他的理由簡述如下:
  1. 檢方表示,林敏玉女士雖然承認讀過《零雜物》,但堅決否認抄襲,並表示《清爽的人生》是由六十二篇她早就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的文章所組成(有紙本證據嗎?),而我主張極度雷同的那1,500字,「均屬中外通用之名文名句,並非告訴人獨創,屬於利用公領域之資料,思想與表達合併原則之範疇,並未達著作權法實質相似之程度。」而林敏玉女士的這個說法,檢方採信了。

    是說,我都不知道自己寫出來的是「中外通用的名文名句」耶!況且《零雜物》一書裡的文章,也有一部分早就發表在這個部落格上。原來我寫的部落格文章和第一本著作《零雜物》都算「公領域之資料」!以此類推,看來大家的著作和部落格文章也都算可以任人取材、重製、改作的「公領域之資料」囉。
  2. 檢方認為,《清爽的人生》一書共計六萬餘字,而我指述涉嫌抄襲的文字「約僅1,500字…在被告全書所佔比例相當懸殊」,「縱兩者各自完成之著作雷同或極為相似,因二者均屬自己獨立之創作,均同受著作權法之保障。」因此,就算林敏玉女士在《清爽的人生》中「所使用之部分文字與告訴人前開著作有雷同之處,亦難逕認被告林敏玉抄襲或剽竊被告之著作。」

    檢方在上文中承認《清爽的人生》裡有1,500字和我的著作「雷同或極為相似」,但偏偏它不算抄襲或剽竊。所以,如果有一位作者,找來四十本書,每本書都抄1,500字,共計六萬字,然後也找了出版社編製成書上架銷售。按檢方的邏輯,即便整本書沒有一篇文章是作者原創,這樣依舊不構成抄襲喔!啾咪。

大年初六,我捧著這份不起訴處分書氣到說不出話來。我不知道替自己伸張正義為什麼這麼困難。可是更讓我憂心的是,此例一開,以後市面上將充滿這種讓原創者拿它沒輒的山寨拼裝書,如果你是文字創作者,難道不擔心嗎?(待續)

相關文章
忍一年也夠了(1)一盜再盜
忍一年也夠了(2)等了又等
忍一年也夠了(3)首次出庭
忍一年也夠了(4)驚人發現
忍一年也夠了(5)名人入列
忍一年也夠了(完)繼續努力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k14dad

忍一年也夠了(5)名人入列

引用自http://phyllischan.blogspot.tw/

忍一年也夠了(5)名人入列

時隔兩日,我陸續取回網購的兩本林敏玉女士前作,一本是在「讀冊」購入的二手書《懂得放開雙手,才是懂得生活的人》(2009/12/29出版),一本是當時「博客來」特價99元的《人體能量提升手冊》(2011/09/13出版)。連同《清爽的人生》在內,這三本書都是由「晶冠出版社」所出版。而我決定就從林敏玉女士在晶冠發表的第一本著作《懂得放開雙手,才是懂得生活的人》開始進行第二波的調查和比對工作。

由於這本書裡,與他人著作「極為雷同」的部分將近8,500字,因此這篇文章會非常非常長,我不得不在此先寫個警語。不過,黎智英先生和吳淡如女士的暢銷著作皆名列其中,這一點應該可以吸引您繼續往下讀。那麼首先就來公布「黎智英先生vs林敏玉女士」的內文比對吧!

黎智英先生曾於2008年十二月份在「商周」出版《你夠拼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一書。前文提及,我問了Google大神史學家多蘭特是何方神聖,結果大有斬獲,因此後來只要在書中看見人名,我都會把林敏玉女士描述那位人物的那句話丟進搜尋引擎,看看大神有沒有奇妙的回應。這次我問的是「海飛茲」和「棋王費雪」,大神同時指示我去借《你夠拼命嗎?…》這本書,沒想到借回來之後我又發現另一個奇妙的段落:


《你夠拼命嗎?》(P. 127)vs.《懂得放開雙手》(P. 71)
  •  誰不希望擁有特殊天分,心安理得的有個優越感?可惜事與願違,這只是個神話。沒有下過十年八載的苦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不可能有卓越的成就的。有些人可能不同意我這個說法,他們說世界棋王巴比.費雪(B.Fischer)不是在十六歲,便已成為大師嗎?沒有錯,他十六歲已登上棋王寶座,可是他從七歲起,每天便不眠不休地研究棋藝,九年來就算是搭公車,亦旁若無人地埋首棋盤。又有多少人有這般毅力和專注?
  • 誰不希望擁有特殊天分,一輩子懷抱著如此的優越感?可惜這只是個神話。沒有下過十年八載的苦功,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可能有卓越的成就。世界棋王費雪(B.Fischer),在十六歲已登上棋王寶座,可是他從七歲起,每天便不眠不休地研究棋藝,九年來就算是搭公車,也總是旁若無人地埋首棋盤。多少人有這般的毅力和專注?

《你夠拼命嗎?》(P. 127)vs.《懂得放開雙手》(P. 71)
  • 海飛茲(Heifetz)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說:「如果我一天沒有練習,我自己聽得出來;兩天沒有練習,樂評家也聽得出來;三天沒有練習,那麼全世界都知道了。」他肯定是個不相信天才相信汗水的大師,……
  • 海飛茲(Heifetz)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說:「如果我一天沒有練習,我自己聽得出來;兩天沒有練習,樂評家也聽得出來;三天沒有練習,那麼全世界都知道了。」他肯定是個不相信天才相信汗水的大師。

《你夠拼命嗎?》(P. 126)vs.《懂得放開雙手》(P. 72)
  • 學習任何東西,開始時我們都會學得比較快,隨著進度放緩,便會碰到瓶頸,難再進步。好些人都沒有耐力、韌性和鬥志,衝破這道屏障。一碰到困難,便以為自己的天分到了極限,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放棄。那些成就卓越、被人冠以天才光環的人,是看不見自己的能力有盡頭,總是鍥而不捨的向前衝。
  • 學習任何東西,一開始都會學得比較快,隨著進度放緩,便會碰到瓶頸,難再進步。許多人都沒有耐力和鬥志,衝破這道屏障。每每碰到困難,便認為自己的天分到了極限,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放棄。那些成就卓越、被大眾冠以天才光環的人,是看不見自己的能力有盡頭,年復一年鍥而不捨地不斷努力的人。

以上藍字內文出現在《懂得放開雙手…》書中的「苦練才能成就天才」一文。然而,這本書不止上述段落與黎智英先生的作品極度雷同,它與2009年一月份由「時報出版」的中譯暢銷書《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麥爾坎.葛拉威爾/著),也有將近2,000字的大量雷同。


《異數》(P. 34)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68)
  • 九○年代初期,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 Anders Ericsson)等人,曾在柏林一流的音樂學院進行一項研究。他們在該校教授的協助下,把所有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明日之星」,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第二組則只是資質還算不錯;至於第三組則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日後只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研究人員問每一位修習小提琴的學生同樣的問題:「從你開始學小提琴的第一天,到目前為止,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 早在十多年前,認知心理學家艾瑞克森(K.A.Ericsson)等人,就在歐洲一流的音樂學院開這方面的研究。他們在教授的協助下,把所有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明日之星」,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第二組則是資質還算不錯的學生;至於第三組,則是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日後只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的學生。研究人員問每一位修習小提琴的學生同樣的問題:「從你開始習琴的第一天,到目前為止,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異數》(P. 35)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68)
  • 這三組學生開始學琴的年紀都差不多,全都是在五歲左右。在頭幾年,每一個人練習的時數,大概都是一個星期兩、三個小時。到了八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了,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來得長。九歲時,每週練六小時;到了十二歲,每週練八小時;十四歲的時候,每週練十六個小時;到了二十歲,如果還在努力練習,以職業音樂家為志向,每週練習時數則超過三十個小時。在二十歲之前,這些「明日之星」每一個人總計已練習了一萬個小時。
  • 這三組學生開始學琴的年紀都差不多,全都是在五歲左右。頭幾年,每一個人練習的時數,大概都是一個星期二至三個小時,到了八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來得長。九歲時,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每週練習有六小時;到了十二歲,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每週練八小時;到了二十歲,如果還在努力練習,以職業音樂家為志向,每週練習時數均超過三十個小時。二十歲之前,這些有望成為職業音樂家的學生,每一個人總計已練習了一萬個小時。

《異數》(P. 35)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69)
  •   相形之下,還算不錯的那組,練琴時數總計為八千小時,至於那些未來只能當音樂老師的,練琴的時間總計不超過四千多個小時。   
      艾瑞克森等人,接下來比較業餘鋼琴家與職業鋼琴家,結果發現同樣的區分。
  •   相形之下,還算不錯的那組(第二組),累計練琴時數總計為八千小時,至於那些未來只能當音樂老師的學生,練習時間總計不超過四千多個小時。
      艾瑞克森(K.A.Ericsson)等人,接下來比較業餘鋼琴家和職業鋼琴家的總練習時數,也發現同樣的區分。

《異數》(P. 35)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69)
  • 有關艾瑞克森的研究,最令人驚異的是,他們發現沒有天生演奏家,也就是只練習一點點就能成為頂尖好手的,也沒有練習時數比別人都要來得多,最後還是技不如人的。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來看,如果一個學音樂的學生,能進入最好的音樂學院,能成為職業音樂家與否,就看這個學生付出的心血有多少。就是這樣。此外,最後能夠出類拔萃的,不光只是比別人努力一點而已,而是比別人更努力好幾倍。
  • 研究結果發現,並沒有所謂的「天生演奏家」,也就是只練習一點點時間就能成為頂尖好手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學習者練習時數比別人要來得多,還是技不如人的。從他們的研究結果來看,學音樂的學生,能否考進最好的學院,並成為職業音樂家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學生付出的心血有多少。最後能夠出類拔萃的,絕對不單只比別人努力一點而已,而是比別人更努力好幾倍。

《異數》(P. 36)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70)
  •   就連所謂的「神童」也不例外。就像莫札特……從成熟作曲家的標準來看,莫札特早期的作品實在沒有過人之處。最早的作品或許是他父親幫他寫下來的,或是幫他修改過。莫札特兒時創作的曲子,如最早的七首鋼琴協奏曲,大抵是改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而成。在莫札特的協奏曲中,能展現原創精神最早的一首,就是第九號鋼琴協奏曲(K.271)。這首曲子已是公認的經典之作,是他在二十一歲那年寫的:那時,他已經不斷創作協奏曲長達十年了。
      樂評家熊伯格(Harold Shonberg, 1915-2003)更進一步論道,莫札特其實是「大器晚成」型的作曲家,寫了二十年的曲子之後,才寫出最偉大的作品。
  •   就連歷史上著名的「神童」莫札特也不例外。以作曲家的標準來看,莫札特早期的作品並無過人之處。他早期的作品或許是他同為音樂家的父親幫他寫下來的,或是幫他修改過。莫札特兒時創作的曲子,如最早的七首鋼琴協奏曲,大抵是改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而成。他創作的協奏曲中,開始能夠展現其原創精神,並成為公認的經典之作,是第九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二十一歲)。那時,他已經不斷創作協奏曲長達十年了。樂評家赫洛德.荀伯格(Harold C.Shonberg)曾說:「莫札特其實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寫了二十年的曲子之後,才寫出最偉大的作品。」

《異數》(P. 36)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70)
  • 如果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至少要練習到某一個程度。研究人員相信,真正的專精必須經過一萬個小時的錘鍊。
    ……神經學家
    維亭(Daniel Levitin)寫道:「這類研究顯示,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或訓練,是成為專家起碼的要求。不管是作曲家、籃球選手、科幻小說作家、溜冰選手、職業鋼琴家、棋士,甚至是最厲害的罪犯等,一再印證這個數字:一萬個小時。」 
  • 神經學家維亭(Daniel J.Levitin)說:「如果要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高手、佼佼者,至少須經過一萬個小時(十年)的錘煉。研究顯示,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或訓練,是成為專家起碼的要求。不管是作曲家、籃球選手、科幻小說作家、溜冰選手、職業鋼琴家、棋士,甚至是最厲害的罪犯等,一再印證這個數字:一萬個小時。」

《異數》(P. 38)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71)
  • 不是好手才要練習,而是只有透過不斷的練習,你才能變成好手。
  • 不是好手才要練習,而是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你才能變成好手。

《異數》(P. 38)vs.《懂得放開雙手》「苦練才能成就天才」(P.72)
  • 一萬個小時當然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如何能從小不斷地練習……首先,你需要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此外,你還要有經濟支援。如果為了生活,你不得不去兼差,那就沒有多的時間可以練習。
  • 一萬個小時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們要如何能不斷的練習?首先,你需要父母的鼓勵與支持。此外,你還要有經濟支援。如果為了生活,你不得不去兼差,那就沒有多的時間可以練習,… 


ㄟ…上面這樣有兩千字嗎?對,不到兩千字。我買了《異數》這本書回來比對後,才翻到前言「羅塞多之謎」,就發現內文與《懂得放開雙手…》書中的「懂樂活的人最幸福」一文非常相像,而且這篇文章還曾以「不生病的生活」為名發表於「中華日報」(連結已撤除,但我有存檔)。


《異數》(P. 5)vs.《懂得放開雙手》「懂樂活的人最幸福」(P.13)
  • 這裡沒有人自殺,也沒有人酗酒或吸毒,犯罪率極低,甚至無人領取社會救濟金。我們想,那消化性潰瘍的人呢?也沒有。這裡的人都很長壽……
  • …在羅塞多這個地方,沒有人自殺,也沒有人酗酒或吸毒,犯罪率極低,沒有人領取社會救濟金,連患消化性潰瘍的人都沒有。這裡彷如世外桃源,大家都很長壽、健康。

《異數》(P. 6)vs.《懂得放開雙手》「懂樂活的人最幸福」(P.13-14)
  • 美國的羅塞多人很喜歡用動物油脂,不像義大利的羅塞多人,多使用比較有益健康的橄欖油。義大利披薩餅皮薄,只用一點點鹽巴和油,或許上面再加上蕃茄、鯷魚或洋蔥。賓州羅塞多的披薩餅皮都做厚的,上頭再鋪滿香腸、臘腸、沙拉米、火腿,有時還會加上雞蛋。義大利人只有在耶誕節和復活節,吃杏仁脆餅和麵包圈這樣的甜點;賓州的羅塞多卻一年到頭都在吃。伍爾夫請營養師分析一般羅塞多人的飲食習慣,發現他們攝取的卡洛里有四成一來自脂肪。這裡的人也沒有清早做瑜珈或慢跑十公里的習慣,更有甚者,多的是老菸槍,身上一大圈肥油的更不在少數。
  • 羅塞多居民的烹飪方式其實並不健康。他們使用動物油脂烹調,而非義大利傳統用的橄欖油。一般義大利傳統披薩餅皮薄,只用一點點鹽巴和油,餅皮上再加上蕃茄、鯷魚或洋蔥等配料。但羅塞多這邊的披薩餅皮都做厚的,上頭鋪滿的是高脂的香腸、臘腸、火腿、雞蛋,且一年到頭甜點不斷。一般羅塞多人飲食攝取的卡洛里有四成一來自脂肪。這裡的人也沒有清早做瑜珈或慢跑十公里的習慣,老菸槍很多,身上一大圈肥油的居民更不在少數。 

《異數》(P. 6-7)vs.《懂得放開雙手》「懂樂活的人最幸福」(P.14)
  •   賓州東部羅塞多人住的這片山丘,是否特別有助於延年益壽?與羅塞多相鄰的班格鎮,和距離只有幾公里的納札瑞斯(Nazareth),這兩個小鎮面積都跟羅塞多差不多,居民同樣是勤奮工作的歐洲移民。伍爾夫爬梳班格與納札瑞斯這兩個城鎮居民的病歷資料,發現六十五歲以上的男性死於心臟病的人數,是羅塞多的三倍。
    ……羅塞多居民長壽之謎底不在飲食,也不在運動、基因、居住地點,應該和羅塞多本身特質有關。
  •   專家也曾考慮,是否羅塞多人住的這片山丘環境特別有助於延年益壽?但他們調查鄰近居住環境相似的小鎮,居民同樣是勤奮工作的歐州移民,但其六十五歲以上男性死於心臟病的人數,是羅塞多的三倍。
      研究最後發現,羅塞多居民長壽之謎底不在於飲食,也不在運動、基因、居住地點,而在於他們獨樹一格的社群生活模式。

《異數》(P. 7)vs.《懂得放開雙手》「懂樂活的人最幸福」(P.14)
  • 羅塞多的居民來往頻繁,在街上見面都會停下腳步用義大利文聊幾句,也常在後院煮東西和左鄰右舍分享。這個小城的社會結構緊密,幾乎都是幾個宗族的延伸,人人皆是親友;很多人家都是三代同堂,祖父母輩都受到兒孫的敬重。居民都去聖衣聖母院望彌撒,宗教不但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安寧,也使他們親如一家。伍爾夫和布魯恩仔細計數當地的民間社團組織,發現這裡的人口不到二千人,卻有二十二個社團。這個小城尤其崇尚人人平等,富人不會炫耀自己的財富,而且樂於幫助貧苦的人。
  • 羅塞多的居民互動頻繁緊密,在街上見面時大家都會停下腳步用義大利文聊上幾句,也常在後院煮東西和左鄰右舍分享。這裡崇尚人人平等,富人不會炫耀自己的財富,而且樂於幫助貧苦的人。這個小城的社會結構緊密,幾乎都是幾個宗族的延伸,人人皆是親友。很多人家都是三代同堂,祖父母輩都受到兒孫的敬重。居民都去聖母院望彌撒,宗教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安寧,也使他們親如一家、互愛互助。這裡的人口不到二千,但民間社團組織卻高達二十二個。

《異數》(P. 7)vs.《懂得放開雙手》「懂樂活的人最幸福」(P.15)
  • 羅塞多人把義大利南部鄉民文化移植到賓州東部山城的同時,也開創出強大、穩固的社會結構,因此可以抵禦現代社會生活的壓力。賓州羅塞多人健康、長壽,不只因為他們來自義大利的羅塞多,也因為他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世界,在此守望相助、安居樂業。
  • 羅塞多人把義大利南部鄉民文化移植到美國賓州東部山城的同時,也開創出強大、穩固的社群結構,因此可以抵禦現代社會生活的種種壓力。居民們健康、長壽、喜樂,不只因為他們來自義大利的羅塞多,也因為他們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世界,在此守望相助、安居樂業。

《異數》(P. 8)vs.《懂得放開雙手》「懂樂活的人最幸福」(P.15)
  • …吃什麼東西、有無運動習慣,以及能否得到醫療體系的良好照顧,都關係到我們的健康,然而很少人探討社群生活對健康的影響。
  • …吃什麼東西、有無運動習慣、能否得到醫療體系的良好照顧有關。但,很少人探討社群生活對健康的影響。


接下來要看的是《不斷幸福論》這本好書。2004年四月份「大塊文化」出版了中譯本,它的作者是生物物理學博士史帝芬.柯萊恩。柯萊恩在書中提到義大利精神病醫師法瓦(Giovanni Fava)以「幸福日記」療法造福許多病患,於是我再次詢問Google大神法瓦是何方神聖,而它指示我去看《不斷幸福論》這本書,所以我照例去了一趟圖書館:


《不斷幸福論》(P. 303)vs.《懂得放開雙手》(P. 20-21)
  •   得到了幸福還不夠,必須記住自己的幸福:這是義大利精神病醫師法瓦(Giovanni Fava)提出的主張。……
      法瓦在治療那些逐漸痊癒中的憂鬱症病患時發現,不承認自己幸福是一種壞習慣,而這項在憂鬱症病患身上特別普遍的習性,延緩了痊癒的速度。 
  •   「得到了幸福還不夠,必須記住自己的幸福。」這是義大利精神科學醫師法瓦(G.Fava)提出的主張。
      法瓦在治療那些逐漸痊癒中的憂鬱症病患時發現,不承認自己幸福是一種壞習慣,而這項在憂鬱症病患身上特別普遍的習性,大幅延緩了痊癒的速度。

《不斷幸福論》(P. 303)vs.《懂得放開雙手》(P. 20-21)
  • 這些病人對生活都很不滿足,但他們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不快樂。法瓦想出一個簡單的對策,請這些病人準備一本「幸福日記」,記錄下生活裡的美好時刻。這會把注意力像一盞聚光燈一樣投射在一切讓人愉快的事物上。而且因為快樂的瞬間寫在白紙黑字上,所以腦子沒有機會不去討論快樂。
  • 這些病人對生活都很不滿足,但他們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不快樂。法瓦想出一個簡單的對策:他要求這些病人準備一本「幸福日記」,並記錄下生活裡的美好時刻;這會把注意力像一盞聚光燈一樣投射在一切讓人愉快的事物上,而且因為快樂的瞬間被記錄在白紙黑字上,所以腦袋必須常常專注在讓他們快樂的事上。

《不斷幸福論》(P. 303)vs.《懂得放開雙手》(P. 21)
  • 法瓦說,他的許多病患還陷在悲傷情緒裡,經常不肯寫幸福日記;……法瓦要求病人,無論如何一定要勇敢嘗試。那些帶著寫滿的日記回來就診的病人都能逐步康復—在最低落的沮喪情緒與不滿意的心情之中,依然有美好的時刻。
  • 法瓦說,一開始,許多病患常陷在悲傷情緒裡,不肯寫幸福日記,但法瓦積極要求病人,無論如何一定要勇敢嘗試。那些帶著寫滿的日記回來就診的病人都能逐步康復,他們發現,即使在最低落、不滿的沮喪情緒與心情之中,人生依然有美好的時刻。

《不斷幸福論》(P. 304)vs.《懂得放開雙手》(P. 21)
  • 法瓦要病人們試著探索並發現這類愉快的時刻,希望他們盡可能在筆記本裡詳細描述那些美好時刻和自己的感受,並且從零到一百之間找一個數字來評量這些時刻的快樂分數。於是病人們漸漸發現,生活比想像中的狀況來得愉快,並且發現到是什麼事物讓他們過得比較好。
  • 法瓦要病人們試著探索並發現這類愉快的時刻,希望他們盡可能在筆記本裡詳細描述那些美好時刻和自己的感受,並且從零到一百之間找一個數字來評量這些時刻的快樂分數。於是病人們漸漸發現,生活比想像中的狀況來得愉快,並且發現到是什麼事物讓他們過得比較好。
《不斷幸福論》(P. 304)vs.《懂得放開雙手》(P. 22)
  • 試用法瓦的幸福日記療法的人,兩個半月就讓自己脫離了沮喪,焦慮程度減低,對生活變得比較滿意。病人們明白了,並不是單單一個大的改變就能把生命的一切變好。「滿足」好比一幅由許多幸福時刻拼成的布塊。只要能察覺到這類的幸福時光,就可以把不幸福拋在後。
  • 試用法瓦的幸福日記療法的人,兩個半月就讓自己脫離了沮喪,焦慮程度減低,對生活變得比較滿意。病人們明白了,並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改變(中彩券、獲得升職、買新屋……),就能把生命的一切變好。人生的「滿足」,就好比一幅由許多幸福時刻拼成的布塊。只要能察覺到這類的幸福時光,就可以把不幸福拋在後。

林敏玉女士不止教大家如何懂得樂活,她也在書中指導大家「幸福快樂的不二法門」,而這篇文章,不知為何與2008年一月份由「天下雜誌」出版的中譯本《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像到不行。譯者譚家瑜小姐不知做何感想?


《更快樂》(P. 54)vs.《懂得放開雙手》(P. 42-43)
  • ……工作是痛苦的,享受是快樂的。美國老電視影集《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裡的一則故事,就在揭示這個嚴重的錯誤。故事敘述一名歹徒在逃亡過程中遭警察擊斃,死後有位天使前來迎接他,並答應將實現他的每個願望。這名歹徒十分清楚自己幹了一輩子的壞事,所以不敢相信他居然進了天堂。起先他還滿頭霧水,後來就接受這個好運,逐一說出自己的願望。想吃最愛的食物,那樣食物便端到了他的面前;想要姿色撩人的美女,那些女人就出現了,死後的生活似乎再沒得挑剔。
  •   「工作是痛苦的,享受是快樂的。」……
      美國老電視影集《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曾以其中的一則故事,深入地探討這觀點的真實性。
      故事敘述一名歹徒在逃亡過程中遭警察擊斃,死後,有位天使前來迎接他,並答應將實現他的每個願望。這歹徒做了一輩子的壞事,不敢相信他居然能進天堂。雖然懷疑,但他還是一一地說出自己的內心願望。說出最喜歡、最想吃的食物,那食物便立即端到他的面前;想要姿色撩人的美女,那些女人就馬上現前,死後的生活竟美滿得無法挑剔。

《更快樂》(P. 54)vs.《懂得放開雙手》(P. 43)
  •   連續享受了一段糜爛的生活之後,他的樂趣開始慢慢減少,遊手好閒的日子變得枯燥乏味,於是他要求天使賜給他一份能帶給他挑戰的工作。天使告訴他,他在天堂裡要什麼就能有什麼,但工作機會除外。在毫無挑戰的情況下,這名歹徒愈來愈沮喪,最後,極度絕望的他對天使說,他想離開這裡去「別的地方」;自以為身在天堂的歹徒終於想進地獄了。這時,攝影機鏡頭往前一伸,聚焦在天使臉上,只見他那細緻優雅的五官換上了狡詐猙獰的面目,嘴裡也發出魔鬼般的狂笑聲說:「這裡就是地獄啊。」
  •   連續享受了一段「心想事成」的生活之後,樂趣開始減少;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日子開始變得枯燥乏味。於是,他要求天使給他一份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天使卻說:「你在天堂裡要什麼就能有什麼,但唯有工作機會除外。」
      在毫無挑戰的情況下,他越來越沮喪,最後,極度絕望的他對天使說,他想離開這裡去「別的地方」;自以為身在天堂的歹徒終於想去地獄了,這時,攝影機鏡頭往前一伸,聚焦在天使臉上,只見他那細緻優雅的五官換上了狡詐猙獰的面目,嘴裡也發出魔鬼般的狂笑聲說:「這裡就是地獄啊!」

《更快樂》(P. 55)vs.《懂得放開雙手》(P. 44)
  •   有項實驗也證明了《陰陽魔界》這個故事所表達的觀點:心理學家付費給一些大學生,要求他們不做任何事情。換句話說,他們無須工作即可滿足物質需要。經過四到八個小時後,這些學生都感到悶悶不樂,即使不必工作所賺到的錢高於其他工作的收入也不例外。他們需要刺激和挑戰,所以寧願捨棄這份收入不錯的「懶惰」工作,接受其他要求較高、收入較低的差事。
  •   有項實驗也證明了《陰陽魔界》這故事所表達的觀點:
      心理學家付費給一些大學生,要求他們整天都不要做任何事情。換句話說,他們無須工作即可滿足物質需要。經過四到八個小時後,這些學生都開始感到悶悶不樂,即使不必工作所賺到的錢高於其他工作的收入。他們的心智與體能都需要刺激與挑戰,所以寧願捨棄這份收入不錯的「懶惰」工作,接受其他要求較高、收入較低的差事。


現在,我們要徹底分析林敏玉女士「意念力的驚人力量」這篇文章的組成成份。由於家裡碰巧有《向宇宙下訂單》(2008/10/30,方智出版)和《念力的秘密:叫喚自己的內在力量》(2008/09/02,橡實文化),因此文中有幾個段落讓我第一眼就認出了可能的原始出處。


《向宇宙下訂單》(P. 48)vs.《懂得放開雙手》(P. 159)
  • 印度的瑜珈行者……會在做動作時運用呼吸技巧,達到無痛覺的狀態。之後他們用十二支矛刺穿皮膚,既不會流血,也不會有疤痕或傷口。
  • 印度的瑜珈行者……會運用呼吸技巧,來達到無痛覺的狀態,之後,即使以多隻矛刺穿皮膚,既不會流血,也不會留下疤痕或傷口。

《向宇宙下訂單》(P. 48)vs.《懂得放開雙手》(P. 160)
  • ……有一個大師就在西方觀眾和拍個不停的相機前面割下自己的舌頭,對全場觀眾展示已經割下的和他嘴裡剩下的舌頭。等相機對好焦的時候,他隨即將舌頭「黏」回去,毫無縫隙。
  • 一位瑜珈大師就曾在西方觀眾和拍個不停的相機前面割下自己的舌頭,對全場觀眾展示已割下的和他嘴裡的舌頭。等相機對好焦後,他隨即又將舌頭「黏」回去,並且,毫無縫隙。


《念力的秘密》(P. 213)vs.《懂得放開雙手》(P. 160)
  • 一九九八年頭三個月,羅賴馬地區(Roraima,位於巴西利亞西北方一千五百英里)的亞馬遜州大火肆虐,延燒到雨林的火災完全失控。由於聖嬰現象作怪,已經連續幾個月沒下雨,導致本來濕潤的雨林乾燥無比……聯合國稱這火災為地球上史無前例的災難。為了滅火,當局動用了大量直升機和大約一千五百名消防員(包括從鄰國委內瑞拉和阿根廷前來支援的),但一點用都沒有。
  • 一九九八年一月至三月,位於巴西利亞西北方的亞馬遜州大火肆虐,延燒到雨林的火災完全失控。由於聖嬰現象作怪,此地已經連續幾個月沒下雨,這使得本來濕潤的雨林乾燥無比,導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聯合國稱此火災為地球上史無前例的災難。為了滅火,當局動用了大量直升機和大約一千五百位消防人員,但一點用都沒有。

《念力的秘密》(P. 214)vs.《懂得放開雙手》(P. 160-161)
  • 三月底,兩個改變天氣的專家臨危受命,抵達火場:他們是凱亞帕族(Caiapo)的印地安巫師。當局用飛機把他們載到火勢最猛烈的地區……他們又跳舞又祈禱,然後撿拾起一些葉子。兩天後,天空降下大雨,大約九成的火被淋熄。
  • 三月底,兩個改變天氣的專家臨危受命,抵達火場。他們是凱亞帕族的印地安巫師。當局用飛機把他們載到火勢最猛烈的地區,他們於此地又跳舞又祈禱,然後撿拾起一些葉子。兩天後,天空降下大雨,大約九成的火被淋熄。


但「意念力的驚人力量」不只「參考」上述兩本書而已,連2008年十月份由「心靈工坊」出版的中譯本《不可思議的直覺力》,也有部分段落很奇妙地出現在這篇文章裡。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22)vs.《懂得放開雙手》「意念力的驚人力量」(P. 158-159)
  •   趙—威爾斯—羅伯的研究對象是兩百一十九位年齡二十四至四十六歲的婦女。她們在四個月內,在首爾的趙氏綜合醫院接受試管受孕治療。這些受試婦女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會有代禱人……另一組則沒有外來的代理者代為禱告。代禱者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距離接受禱告的人有半個地球遠。
      尋求不孕治療的婦女及所有參與治療的人都沒有被告知這項研究,……
  •   研究對象為兩百一十九位年齡二十四至四十六歲的婦女,她們皆在醫院裡接受試管受孕治療。
      這些受試婦女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會有代她們禱告試管受孕成功的代禱人,另一組,則沒有外來的代理者代為禱告。代禱者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距離接受禱告的人有半個地球遠。
      尋求不孕治療的婦女及所有參與治療的人都沒有被告知這項研究。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23)vs.《懂得放開雙手》「意念力的驚人力量」(P. 159)
  • 用非統計的語言來說,就是接受代禱組婦女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懷孕,而沒有接受代禱組婦女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懷孕,如果這種結果純粹出於巧合,則發生機率不到萬分之十三。
  • 研究結果發現,接受代禱組婦女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懷孕,而沒有接受代禱組婦女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懷孕。這種結果純屬巧合的機率,不到萬分之十三。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24)vs.《懂得放開雙手》「意念力的驚人力量」(P. 159)
  • 這些統計數字的驚人程度……顯示一個人的意念可能影響在半個地球以外的人。 
  • 這些統計數字的顯示了一項驚人的事實:一個人的意念的確可能影響半個地球外的人。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這本書很有意思,作者是國際知名的精神分析師伊麗莎白.羅伊.梅爾博士,我從圖書館借回來之後就忍不住讀完了。結果,和讀《異數》的經驗一樣,我才讀到第十八頁,就發現內文與《懂得放開雙手…》書中的「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一文有說不出的相像。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18)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3)
  • ……之後兩個月內,我們透過所能想到的各種管道,試圖找尋它的下落……但結果一無所獲。
      最後,一個明智的好友告訴我:「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回那把豎琴,就應該願意嘗試任何方法。你不如試試看打電話給一個手杖占卜人。」我對所謂的手杖占卜人唯一的認識是,他們……可以用分叉的樹枝找出地下水所在之處。但是我的朋友說,「真正優秀」的手杖占卜人不但找得到水源,還能找到任何遺失的東西。
  • ……之後兩個月,她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積極尋找,卻一無所獲。
      這時一位朋友告訴她:「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回那把豎琴,就必須願意嘗試任何方法。妳不如試試看打電話給一個手杖占卜人。」
      梅爾聽說,手杖占卜人可以用分叉的樹枝找出地下水所在之處。而真正優秀的手杖占卜人,不但找得到水源,還能找到任何遺失的東西。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19)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3)
  • 反正警方那邊毫無斬獲,……我還是決定接受朋友的挑戰……打電話給「美國手杖占卜人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Dowsers),然後給了我現任學會主席哈洛.麥柯伊(Harold McCoy)的電話。他住在阿肯色州的費耶維爾(Fayetteville)。
  • 因為警方那邊始終一無所獲,所以……便依朋友的建議,打電話給「美國手杖占卜人學會」的會長哈洛.麥柯伊(他住三千公里外的阿肯色州)。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19)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4-165)
  • 「給我一秒鐘,」他說,「我可以告訴妳它是不是還在奧克蘭。」他暫停了一會,然後說:「嗯,還在那裡。寄給我一張奧克蘭市的街道圖,我就能幫你找到豎琴的位置。」我雖然滿心狐疑,但照著做會有什麼損失?於是我連夜把地圖寄給他。他在兩天後回電。「嗨,我找到豎琴的位置了,」他說。「它在XX街右邊的第二間房子裡,就在YY巷旁邊。」
  • ……「給我一秒鐘,我就可以告訴妳,豎玪是不是還在妳居住的城市。」他暫停了一會兒,又說:「嗯,還在那裡。寄給我一張奧克蘭市的街道圖,我就能幫你找到豎琴的位置。」 梅爾雖滿心狐疑,但還是連夜寄地圖過去。兩天後,麥柯伊回電說:「我找到豎琴的位置了,它在XX街右邊的第二間房子裡,就在YY巷旁邊。」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0)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3)
  • 我鑽進車裡,開到市區,找到那間房子,抄下地址,打電話給警方,說我得到小道消息,豎琴可能就在那間房子裡。但是他們說這樣不足以拿到搜索票。他們要把這件案子結案了──這樣一件獨特、容易攜帶且容易銷售的東西,不可能到現在還沒被賣掉……
  • 梅爾於是開車依地址找到那間房子,並抄下地址,打電話給警方,說她得到小道消息,豎琴可能就在那間房子裡。但警方說,這種證據不足以拿到搜索票。他們要把這件案子結案了,畢竟,豎琴這麼一件獨特、容易攜帶、銷售的東西,不可能到現在還沒被賣掉。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0)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5-166)
  •   我決定在那間房子周圍兩條街內張貼傳單,提供賞金給幫我找回豎琴的人。
      三天之後,我的電話響了。一個男人的聲音說,他在他家外面看到一張傳單,描述一把失竊的豎琴。他說那把豎琴跟他鄰居最近得到,並且拿給他看的豎琴一模一樣。他不肯給我這位鄰居的姓名或電話,但表示他可以幫我把豎琴拿回來。兩星期後,通了許多拐彎抹角的電話之後,……那把豎琴已經在我車子的後座。
  • ……她於是在那間房子周圍兩條街內遍貼傳單,提供賞金給幫她找回豎琴的人。
      三天後,梅爾的電話響起。一個陌生男人的聲音說,他在他家外面看到一張傳單,描述一把失竊的豎琴,而那把豎琴跟他鄰居最近得到,並且曾拿給他看的豎琴一模一樣。他不肯給梅爾這位鄰居的姓名或電話,但表示他可以幫她把豎琴拿回來。兩星期後,在通了許多拐彎抹角的電話之後,梅爾終於拿回了她的豎琴。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368)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6)
  •   「麗莎,我想妳一定很興奮。我倒不會—因為我說過你會拿回來的。但是我很好奇一件事。豎琴的狀況怎麼樣?」
      我告訴她:完美無缺。狀況好到讓人吃驚。上面沒有一絲刮痕—甚至沒怎麼走音……通常只要把豎琴從房間的這頭移到那頭,就已經需要徹底調音。」
  •   麥柯伊說:「我相信妳一定很興奮。但我倒不會。因為我曾說過,你一定會拿回來的。但是我很好奇一件事。豎琴的狀況怎麼樣?」
    梅爾說:「完美無缺。不可思議的是,不僅沒有一絲刮痕,且幾乎不需調音。」
      一般說來,豎琴只需在室內稍微被移動幾步,就需要徹底調音。但這把豎琴已被搬離大半個城市,狀況卻好到讓人吃驚。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368)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7)
  •   「太好了,」哈洛說,「我一直在努力這件事。」
    我心中強烈一震:「你說什麼?」
      「我一直在努力這件事。那個偷了琴的傢伙—他是個小偷,但也是個懦夫。他偷了琴以後害怕得要命,每天都想著是不是要把琴當垃圾丟掉。所以我每天早上都過去,跟  他說:『你給我小心保管這把琴,這可是一把珍貴的樂器。』」……
      哈洛漫不經心地告訴我,他一直藉由意念,讓那把豎琴保持在良好的狀況,…
  •   麥柯伊聽了說:「太好了,我一直在努力這件事。」
    梅爾不解地問:「你說什麼?」
      麥柯伊說:「我一直在努力這件事。那個偷了琴的男子,不僅是個小偷,也是個懦夫。他偷了琴以後害怕得要命,每天都想著是不是要把琴當垃圾丟掉。所以我每天都用意念跟他說,你給我小心保管這把琴,這可是一把珍貴的樂器。」
      麥柯伊說,他一直藉由意念,讓那把豎琴保持在良好的狀況。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3)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7)
  • 當我發展出新興趣的消息傳開來,我許多在醫學界和精神分析界的同事就開始對我吐露他們自己的異常經驗…他們與我分享的故事經常是他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專業同僚的。
  • 梅爾許多醫學界和精神分析界的同事因為知道梅爾對這方面抱持著較開放的研究態度,於是開始對她吐露他們自己的異常經驗,這些故事經常是他們長年隱瞞,且從來不曾告訴過任何專業同僚的。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2)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8)
  •   他一股腦地說出他的故事。二十年前,他被診斷出罹患一種致命的骨癌,而變得極度消沉。他經常跑馬拉松,而發現只有在跑步時,才能從絕望中暫時解脫。某天一大清早,他在跑了兩個小時之後,突然被一種他稱為「光的感覺」籠罩—「清澈、柔軟的光似乎充滿了我的骨頭,彷彿光和空氣灌進我每一根骨頭。我親眼看到—看到光滲進我的骨頭裡,直達骨髓。」
      他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照的X光片上沒有任何癌細胞。「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同事這件事,」他說,「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告訴了我太太—其他人都沒說。還有一個部分,我沒有告訴任何人:我知道就是那道光讓我痊癒。那道光把癌細胞擠了出去。我不知道它是怎麼做到的,但是我知道確實就是如此。」
  •   一位醫師友人告訴她:二十年前,他曾被診斷出罹患一種致命的骨癌,因而變得極度消沉。當時,他經常跑馬拉松,且發現只有在跑步時,才能從絕望中暫時解脫。某天一大早,他在跑了兩個小時之後,突然被一種他稱為「光的感覺」籠罩。他說,「清澈、柔軟的光似乎充滿了我的骨頭,光和空氣彷彿灌進我每一根骨頭。我親眼看到光滲進我的骨頭裡,直達骨髓。」
      他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照的X光片上沒有任何癌細胞。
      他說:「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同事這件事。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只告訴了我的太太,其他人都沒說。還有一個部分,我沒有告訴任何人:『我知道就是那道光讓我痊癒。那道光把癌細胞擠了出去。我不知道它是怎麼做到的,但是我知道確實就是如此。』」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3)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8-169)
  •   「我的病人走進來,我就知道她母親過世了—沒有任何線索—我就是立刻就知道了。」
      「我在半夜驚醒,感覺像聽到一聲槍響;第二天我發現我的病人就是在那個時間拿了一把槍,試圖自殺。」
      「我突然覺得我同事的兒子有麻煩。我打電話給我同事。他很擔心,因此立刻追蹤他兒子的下落,結果發現他兒子遇到一場嚴重的車禍,而他及時趕到,決定讓他兒子接受緊急手術,因此救了他一命。」
  •   「我的病人走進來,我就知道她母親過世了,沒有任何線索,我就是立刻就知道了。」
      「我在半夜驚醒,感覺像聽到一聲槍響。第二天我發現我的病人就是在那個時間拿了一把槍,試圖自殺。」
      「我突然覺得我同事的兒子有麻煩。我打電話給我同事。他很擔心,因此立刻追蹤他兒子的下落,結果發現他兒子遇到一場嚴重的車禍,而他及時趕到,決定讓他兒子接受緊急手術,因此救了他一命。」

《不可思議的直覺力》(P. 25)vs.《懂得放開雙手》「累積經驗,才能培養預知力」(P. 169)
  • 一個女人半夜胸口突然疼痛而驚醒,這時候她遠在四千八百公里之外的父親剛好心臟病發;一個男人的腿突然劇烈疼痛,此時他的雙胞胎兄弟正好腿部骨折;……一位母親感覺強烈疼痛,此時她在鎮上另一頭的小孩正好嚴重摔傷。
  • 「一個女人半夜胸口突然疼痛而驚醒,這時候她遠在四千八百公里之外的父親剛好心臟病發;一個男人的腿突然劇烈疼痛,此時他的雙胞胎兄弟正好腿部骨折;一位母親感覺強烈疼痛,此時她在鎮上另一頭的小孩正好嚴重摔傷……」


從一篇「意念力的驚人力量」的文章裡可以讀到三本國際級作者的著作精華,實在是太划算了!但這可不是個案唷,且讓我們繼續分析《懂得放開雙手…》書中的另一篇文章:「超越極限的天生大師」。文中這位大師,指的是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我幾年前學過催眠,因此相關書籍也算讀過不少,其中「心靈工坊」於2004年四月份出版的中譯本《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正是必讀之作,而且我家剛好就有一本。以下是比對結果:


《艾瑞克森》(P. 29)vs.《懂得放開雙手》(P. 154)
  • 在1970到1980年之間,他逐漸喪失肌力,連舌頭和兩頰的肌肉都變得難以控制,所以他既不能戴假牙,說話口齒不清,視線也不能長時間聚焦在定點,他必須放棄大量的閱讀活動……
  • 到了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他逐漸喪失肌力,連舌頭和兩頰的肌肉都變得難以控制,所以既不能戴假牙,說話也變得口齒不清,因為視線無法長時間聚焦在定點,所以必須放棄大量的閱讀活動。

《艾瑞克森》(P. 30)vs.《懂得放開雙手》(P. 154)
  • 雖然艾瑞克森醫生的身體非常不適,他卻經常撐起孱弱的身軀去教授一堂很重要的課,或者去看一個他覺得正經歷急性精神病發作而不能再等的病人:回來之後,他往往累癱在床上。
  • 雖然他的身體情況非常不好,他卻經常撐起孱弱的身軀去教授一堂很重要的課,或者去看一個他覺得正經歷急性精神病發作而不能再等的病人;回來之後,他往往累癱在床上。 

《艾瑞克森》(P. 31)vs.《懂得放開雙手》(P. 155)
  • 然而他沒有怨懟命運或自暴自棄……艾瑞克森對潛意識和催眠這麼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它們直接承擔了他劇痛纏身的人生。他經常利用催眠來控制疼痛……
  • ……他從不曾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他對潛意識和催眠這麼感興趣且研究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他經常利用催眠來控制疼痛,並把種種技巧用到自己身上),或許,是因為它們直接承擔且有效舒緩了他劇痛纏身的人生。

《艾瑞克森》(P. 31)vs.《懂得放開雙手》(P. 155-156)
  • ……隨著不斷萎縮的肌肉,他的視力產生複視的情況;而他的聽力也受損。他靠著少許的肋間肌和半個橫膈膜來呼吸;……他的手臂已經無法活動自如,他經常要用較靈活的左手扶著右手來寫字……
  • 隨著不斷萎縮的肌肉,他的視力產生複視的情況,聽力也受損,平日只能用少許的肋間肌和半個橫膈膜來呼吸。他的手臂漸漸無法活動自如,經常要用較靈活的左手扶著右手來寫字… 

《艾瑞克森》(P. 32)vs.《懂得放開雙手》(P. 156)
  • 艾瑞克森面對生理困境的正面姿態,對於他病人的復原有直接的影響,他們深知自己的問題不可能比他還嚴重;他們看見不管所面臨的困境有多艱難,都有活出豐富生活的可能。
  • 他面對生理困境的正面姿態,對於他病人的復原有非常直接且深刻的影響—他們深知自己的問題不可能比艾瑞克森還嚴重。……不管所面臨的困境有多艱難,人都有活出豐富生活的可能。

《艾瑞克森》(P. 32)vs.《懂得放開雙手》(P. 156)
  • 當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缺乏安全感或痛苦的折磨來尋求艾瑞克森的幫助,他們走進房間,看見一位……與劇痛和諸多限制奮戰、卻很明顯享受生命的治療師。
  • 當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缺乏安全感或痛苦的折磨來尋求艾瑞克森的幫助時,當他們走進房間,看到的是一位與劇痛和諸多限制奮戰,卻很明顯享受生命的治療師。

《艾瑞克森》(P. 31)vs.《懂得放開雙手》(P. 157)
  • 他活到七十八歲,比他自己預期的久得多,直到過世前一周,他還是積極不懈地生活。
  • 直到過世前一周,他還是積極不懈的生活(他活到七十八歲,遠比他自己預料的長)。


除此之外,「超越極限的天生大師」一文也有四個段落與《催眠心理治療奧秘》一書極度相似。這本書於2007年二月份由「元氣齋」出版,作者是台灣催眠研究學會(ThR)的創辦人兼理事長張雲傑先生。


《催眠心理治療奧秘》(P. 68)vs.《懂得放開雙手》(P. 151)
  •   艾瑞克森還有一個更神奇的「間接催眠」技法,就是想要催眠某甲之前,先催眠某乙,再命令某乙去催眠某甲。在他的催眠治療紀錄裡就有一則真實案例:某精神科醫師,因為太熟悉精神病理學,很容易產生防衛抗拒心,根本無法接受心理治療,因此對罹患多年的精神官能症束手無策,深感困擾,只好千里迢迢地開車來找聲名遠播的艾瑞克森。結果因為防衛心太強而遲遲無法進入催眠狀態。艾瑞克森靈機一動,先到隔壁房間催眠一個無心理學知識的人,再命令這個處於深沉催眠狀態下的患者,夢遊回去催眠那個精神科醫師;果然不久即達成目標,也治好了精神科醫師的宿疾。從此聲名大噪。
  •   艾瑞克森曾發明了神奇的「間接催眠」技法,意即,在催眠A之前,可以先催眠B,再命令B去催眠A。他所留下的治療紀錄裡有一則真實案例:
    有一位精神科醫師曾罹患多年的精神官能症,但因他太熟悉精神病理學,很容易產生防衛抗拒心,因此根本無法接受催眠心理治療。這位醫生於是千里迢迢地開車來找聲名遠播的艾瑞克森治療,結果,還是因為防衛心太強而無法進入催眠狀態。
      艾瑞克森靈機一動,於是先到隔壁房間催眠一個沒有心理學知識的人,再命令這個處於深沉催眠狀態下的患者,夢遊回去催眠那個精神科醫師。果然不久即達成目標,治好了精神科醫師的宿疾,艾瑞克森也從此聲名大噪。

《催眠心理治療奧秘》(P. 68)vs.《懂得放開雙手》(P. 151-152)
  •   他的另一項絕活就是「說故事催眠法」,適用於防衛心過強的難纏病人,或催眠感受性低的個案。為了催眠這些特殊病人,艾瑞克森常常必須以過人的智慧、耐性與精力,連續講好幾個小時的故事,並在故事中加入許多暗示與指令,直到催眠成功為止。  此外,他還可以催眠自己和他人的潛意識去「自動學習」,這種技法曾經幫助過許多人學會新知識和新技能,包括他的學生、朋友、病人和自己,有一回還讓好朋友在催眠狀態下考取了律師執照,堪稱神奇。
  •   艾瑞克森還有另一項絕活是「說故事催眠法」,適用於防衛心過強或催眠感受性低的個案。為了催眠這些特殊病人,艾瑞克森常須以過人的智慧、耐性與精力,連續講好幾個小時的故事,並在故事中加入許多暗示與指令,直到催眠成功為止。
      此外,他還常催眠自己和他人的潛意識去「自動學習」,這種技法曾經幫助許多人學會新知識和新技能,包括他的學生、朋友、病人和自己。有一次,他還讓好朋友在催眠狀態下考取了律師執照。

《催眠心理治療奧秘》(P. 69)vs.《懂得放開雙手》(P. 152)
  • 據說艾瑞克森剛取得醫師執照、開始執業初期,傳統醫學界不相信催眠治療效果,因此威脅他若繼續以催眠治療病人,就要吊銷醫師執照。結果他竟然在法庭上,當場就把美國醫學協會的審查委員都催眠了,而且說服委員們相信催眠治療確實非常安全、有效,因而保住自己的醫師執照……
  • 艾瑞克森剛取得醫師執照、開始執業的初期,傳統醫學界尚未相信催眠治療的效果,美國醫學協會甚至威脅艾瑞克森,如果他仍繼續以催眠治療病人,就要吊銷他的醫師執照。結果他在法庭上,當場就把美國醫學協會的審查委員全都催眠了,且說服委員們相信催眠治療確實非常安全、有效,因而保住自己的醫師執照。

《催眠心理治療奧秘》(P. 67)vs.《懂得放開雙手》(P. 153)
  • 重生後的艾瑞克森進入大學心理系就讀。有一次偶然看到老師在眾人面前表演催眠術,他憑著敏銳的觀察力,很快就學會了催眠技巧;等老師一離開就現學現賣、如法炮製,很快催眠了那位才解除催眠的人。之後他一直以這個天賦自豪,不管任何催眠術,只要看一次就能無師自通。
  • 重病痊癒後的艾瑞克森接著進入大學就讀。就學期間,一天,他偶然看到老師在眾人面前表演催眠術,他憑著敏銳的觀察力,很快就學會了催眠技巧,並且現學現賣,馬上催眠了那位才剛被解除催眠的人。聰穎過人的他,此後不管任何催眠術,只要看過一次就能無師自通。


我們再來看看「善意是最強大的力量」這篇文章。由於林敏玉女士在文中提及「長谷川」這個人名,因此我又問了Google大神,結果出現了《打動5%的人就好》這本2007年十二月由「漫遊者文化」所出版的中譯本,而作者正是日本企業家長谷川和廣先生。


《打動 5% 的人就好》(P. 53)vs.《懂得放開雙手》(P. 86)
  •   後來我和那個業務員一起去跑業務。對他的行為感到相當驚訝。他在和客人洽談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推銷自家的產品,反而是談論有關對方公司的營業戰略。
      「今天早上的新聞裡有提到關於這家公司的情報。看起來蠻有可能成為貴公司的顧客,所以你們要不要找個機會去跟他們談一談呢?」
      「之前你拜託我找的行銷資料,我都整理好了。請多加參考。」
  •  ……長谷川於是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跟這位業務員一起跑業務。他驚訝的發現,這位業務員和客戶在洽談的過程中,居然完全不曾推銷自家的產品,反而僅專注在談論、關切有關對方公司的營業推廣戰略。
      這位業務員一見到客戶,開場白就是:「今天早上的新聞裡有提到關於○○公司的情報。這家公司滿有可能成為你們公司的顧客,你們要不要找個機會去跟他們談談呢?」
      接著又說:「對了,之前你拜託我覓找的行銷資料,我都整理好,今天也帶來了,請多加參考。」

《打動 5% 的人就好》(P. 53)vs.《懂得放開雙手》(P. 87)
  • 就像這樣的對話,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推銷自家的產品。
  • 交談的對話裡,自始至終,這位業務員都不曾推銷自家的產品。

《打動 5% 的人就好》(P. 54)vs.《懂得放開雙手》(P. 87)
  •   當時我想他是因為了解「施與受」的道理而提供情報給對方的。一開始先主動提供有助於對方的情報、讓對方欠自己一份人情,等到自己需要幫忙的時候,再讓對方替自己做事。……
    然而,等他和客戶洽談結束後我上前去問他之後,他的回答卻超出我的想像之外。
      「不管是提供情報給客戶或是推銷自家的產品,其根本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客戶的公司有所成長,這兩件事我都有努力在做。只是因為今天剛好有比推銷自家產品還要能讓客戶開心的話題,所以才會優先處理。或許你會認為,那不是永遠沒有機會推銷自家產品了?其實只要朝著與客戶相同的方向走就沒問題了。如果我們的產品是對客戶有幫助的,即使我們不強迫推銷,對方也會自己找上門來。」
  •   長谷川心想,或許,這位業務員是以「互惠」的心態主動提供對方有利的情報,讓對方先欠自己一份人情,等到自己需要幫忙的時候,再讓對方回饋自己。
    但等到他進一步地詢問這位業務員的做法與心態時,得到的回答卻是:
      「不管是主動提供情報給客戶,或是推銷自家的產品,我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客戶的公司有所成長。這兩件事我都有努力在做。只是因為今天剛好有比推銷自家產品還要能讓客戶開心的話題,所以才會優先處理。或許一般人會認為,那不是永遠沒有機會推銷自家產品了嗎?其實,只要朝著與客戶願望相同的方向走就沒問題了。如果我們的產品對客戶有幫助,即使不強迫推銷,對方也會自己找上門來。」

《打動 5% 的人就好》(P. 54)vs.《懂得放開雙手》(P. 87-88)
  • 雖然這次的洽談到最後還是沒有談到自家產品,但幾天之後,客戶自己打電話來,而且還下了大量的訂單。
  • 雖然那天的洽談裡,這位業務員從頭到尾不曾提及、推銷自家的產品,但幾天之後,客戶仍自己打電話來,且下了大量的訂單。

《打動 5% 的人就好》(P. 54)vs.《懂得放開雙手》(P. 87-88)
  • 「施」與「受」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只不過,……如果希望對方幫自己做的事大於自己所能提供的情報,那麼要用人情的理由來打動對方是很困難的。
  • 「施」與「受」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但如果,希望對方幫自己做的事大於自己所能提供的情報,那麼要用人情的理由來打動對方是很困難的。

《打動 5% 的人就好》(P. 55)vs.《懂得放開雙手》(P. 88)
  • 之後我會那麼積極地提供情報給顧客,全都來自於那位業務員給我「施與受」的靈感「只要自己主動付出,總有一天對方一定會報答你的」。
  • 長谷川也因為這項觀察,繼而在工作中強力推展、履踐「積極提供有利情報給顧客」、「利它即是益己」的工作法則……他由眾多的實務經驗中發現,「只要自己主動付出,總有一天對方一定會報答你」,…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壓軸的吳淡如女士。2007年二月她曾在「商周出版」發表《愛過,更要好好過》一書,書中有篇文章提及事業有成的單親媽媽「凡達布魯克」。而《懂得放開雙手…》書中的「懂得授權」一文裡,剛好也有一位凡達布魯克,於是Google大神就讓她們兩位相認了:


《愛過,更要好好過》(P. 203)vs.《懂得放開雙手》(P. 102)
  •   她叫作凡達布魯克,十年前,她和先生剛移民美國沒多久,有三個還沒上小學的小孩,有份穩定的工作,一個突發事件改寫了她的平順人生:她的先生在一趟旅行中因氣喘病突發而過世了。
    公司很體諒她,建議她為了照顧幼子,轉到比較輕鬆的部門工作,她推辭了。 
  •   十年前,凡達布魯克和先生及三個還未上小學的幼子一起移民美國。沒想到才剛覓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他的先生卻因為氣喘病突發而過世了。
    公司很體諒她,為了讓她能夠兼顧孩子的照顧,建議她轉到比較輕鬆的部門,但她卻推辭了。

《愛過,更要好好過》(P. 204)vs.《懂得放開雙手》(P. 103)
  • ……:如果他走了,我又調到冷門的單位,恐怕我不會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那麼,就不會有寬裕的經濟來源。
  • ……如果選擇調到輕鬆、冷門的單位,恐怕不會有什麼事業上的前途,也不會有寬裕的經濟來源以擔負三個小孩的養育費用。

《愛過,更要好好過》(P. 203-204)vs.《懂得放開雙手》(P. 103)
  • 她把家務外包,請人來打掃,也多付錢要求兩歲小女兒的保姆幫忙準備大家的晚餐,「晚餐,可以吃就好。」
  • ……她把家務外包,請人來打掃,也多付錢要求兩歲小女兒的保姆幫忙準備晚餐。「晚餐,可以吃就好。」她說。

《愛過,更要好好過》(P. 204)vs.《懂得放開雙手》(P. 104)
  •   想添購什麼用品,她就請孩子們在廚房貼備忘錄,想到就寫下來,自己沒空去買,就雇用工讀生去採購。買來的東西當然也常不如人意。「也許我自己買會比較滿意,但是千萬不要這麼想。」
      授權,就必須接受別人的選擇和自己不一樣。
  •   至於日用品的添購,則以統一在廚房貼備忘錄的方式處理;一旦自己、孩子有任何想買、必須買的東西,就集中寫、貼在廚房的備忘錄上,然後雇用工讀生統一採購。買來的東西常也不盡如理想。「如果我自己買,結果應會比較滿意。但我告訴自己別這麼想。既然授權,就必須接受別人的選擇、能力和自己有所出入。」她說。

《愛過,更要好好過》(P. 204)vs.《懂得放開雙手》(P. 104)
  • 此外,單親媽媽帶三個幼兒出外旅行是件十分麻煩的事,但她也不願因此犧牲和孩子共度的假期,她的旅行都會選定一個地點,住上好幾天,比如滑雪或露營,大家安安穩穩在定點旅行,不會因為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而心浮氣躁。
  • 單親媽媽帶三個幼孩出外旅行,並不輕鬆,但她不願放棄和孩子共度假期的機會。因而,每回她旅行都選擇定點旅行,大家悠閒輕鬆地待在一個定點滑雪或露營數天,不會因為拎著大包小包行李四處奔波而疲累不堪。

《愛過,更要好好過》(P. 204)vs.《懂得放開雙手》(P. 104)
  • 工作上她也採取授權原則。為了每天準時下班,凡達布魯克每天都會設定自己工作的優先順序,可以請同事和屬下做的,就不攬在自己身上。這使得她贏得人緣,也培養了一群能夠互助合作的同僚。
  • 工作上她也充分採取分工授權的方式。為了能夠每天準時下班,除了設定自己工作的優先順序之外,可以請同事和屬下處理的,就絕不親力親為,這使得她贏得人緣,也培養了一群能夠互助合作的工作團隊。

《愛過,更要好好過》(P. 203)vs.《懂得放開雙手》(P. 105)
  • 十年後,她沒有被悲傷擊倒,沒有失魂落魄,也沒有過勞死,反而當上一家年營業額超過五千億台幣的公司科技長。
  • 十年後,她不但沒有被悲傷擊倒,不曾失魂落魄或積勞成疾,反而當上了全錄公司的科技長。


以上「被參考」的綠字共計約8,500字,各位一路看到這裡想必也累了。在此我要感謝林敏玉女士,因為她的關係,我在整整三十一天內讀了不少我先前未曾接觸過的書籍。儘管她沒有在書中註明上述任何引用出處,但我還是透過她的啟發而大大拓展了閱讀視野。只不過,才比對兩本書就找出上萬字的成果,未免太令人讚歎,所以《人體能量提升手冊》我也就先擱著不管了。

另外,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以下書名與封面的雷同之處呢?

(待續)

相關文章
忍一年也夠了(1)一盜再盜
忍一年也夠了(2)等了又等
忍一年也夠了(3)首次出庭
忍一年也夠了(4)驚人發現
忍一年也夠了(6)只剩悲憤
忍一年也夠了(完)繼續努力

噗浪討論網頁:http://www.plurk.com/p/k0yo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