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20140426台灣獨立之必要/吳叡人

論台獨之必要—吳叡人
我認為吳叡人老師這次的演講,給予在「台灣獨立」這條道路上奮鬥不懈的人們一針強心劑,告訴大家,我們是在做對的事。同時,也對仍徬徨不定的人們一個清楚的說明,若要追求好國好民的理想,那就必須先要有「好國」才能有「好民」,而那個「好國」的形成基礎便是—台獨。
下文為我聽完「論台獨之必要」後自己所做的摘要筆記,至於詳細論述與演講內容,可從影片31:00看起。
--
坦白說,現在還要講「論台獨之必要」這個講題其實是可悲的,因為我們不會在日本、美國聽到有人講「論日/美之必要」,她們就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了。但,我認為台獨是台灣歷史發展的歸趨與歷史事實,所以我相信在下一個世代,台獨的問題—它,將會被解決。
綜觀台灣的歷史發展,她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是在強權帝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因此,台灣的政治史是斷裂的,從荷據、明鄭、清帝國,再來是日治、國民黨,到近幾十年才經歷了民主化—去殖民和本土的階段,所以,台灣人民國家意識的建立是緩慢不易的。
國家的出現與建立,最主要在於二者,政治制度的累積,以及社會關係的整合。
台灣歷經多方的殖民後,政治制度有了相當的累積,尤其是在日治時期。雖然日本人將台灣人視為次等公民,不過,也算是讓台灣人經驗到了國家制度,體驗到了人民和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
接下來的中國國民黨政府,因為是內戰失敗來到台灣,所以外來性還是很強,統治的手段基本上是殖民的,但是讓台灣有了國號、國旗、領土﹙泛稱台澎金馬﹚和政府組織。
就社會關係的整合而言,要形成一個國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國家內部的成員不能彼此切割,那代表著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融合、通婚,有了共同的奮鬥經驗後,讓彼此的社會關係產生了連結,以及一定程度的互信。
共同政治制度是國家基礎的建立,而社會關係的連帶是國家認同的出現。人們會認為這個國家我也有一份,得以有參與的機會和可能,榮辱與共。因此,「台獨」的出現,便表示台灣的國家認同已走向了成熟的階段,雖然在象徵層面雖然仍有一些問題,但就客觀事實而言,它就是存在。
然而,「台獨」不僅是制度和文化生活方面,重要的價值在於「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
人做為政治群體生活的動物,是否有機會參與這個政治、參與這個社會,參與這個共同生活,才是決定人是否做為人的重要關鍵,否則就只是奴隸。
在人類無法出現世界大政府的情況下,較美好的生活方式便是,先建立起區域性的自主政治體,再藉由這個政治體來去和世界連結在一起。
區域性的政治體意涵為人們生活領土的特殊性,而這個領土的特殊通常是有其特殊的歷史性,讓領土、國家邊界內共同生活的人們產生了互信基礎,進而才有「民主」的出現—覺得我們可以一起來決定共同生活。這也就是西方政治思想所言,民主是民族國家的產物。
台灣獨立是維護民主自由,保謢多元的文化價值,促進公平正義的必要條件。因為,一個主權完整的國家,才得以建立起保護的機制,防止被另一個強權文化和帝國資本入侵的可能。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所形成的道德共同體,建立起兄弟姊妹的情誼,才得以透過國家的稅收、福利制度,讓分配/階級正義得以實現。
因此,我們要的台灣獨立不是富國強兵式的,而是要自主的 進步的、開放的、快樂的、和平的國家,要為世界立下一個新的典範。
或許會問,在追求台灣獨立建國的過程中,面對潛藏的、赤裸裸的國家暴力該怎麼辦?我會說,那就得必須馴服國家,用溫和與堅定的力量來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