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亞曼達舊金山週報 Nov 14, 2010。寂寞與獨處(轉貼)

租處沒有電視,不過還是會透過電腦上的YouTube固定收看兩個台灣的談話性節:
「新聞挖挖哇」(許多海外華僑一定收看,快速連結台灣最新新聞和最夯話題。),
還有「非關命運」。「非關命運」節目中某些內容我並不是很認同,例如星座及塔羅牌部分;可是心理醫師鄧惠文的精闢分析淺顯易懂,對了解自己、了解別人有很大的幫助。

三年多前鄧惠文醫師因為擔任「新聞挖挖哇」的特別來賓後開始崛起,藉由自身豐富的臨床諮商經驗和不斷提升的專業(持續每年到英國進修心理學課程),一針見血地分析內容大受觀眾好評。
目前除了臨床門診外,也是「非關命運」的的長駐來賓。
以下是節錄該節目2010年11月2日中,心理醫師鄧惠文的分析部分。
由於這段內容實在是太精彩了,所以破格在週報中登出(花費很長時間一句一句地從影片中摘錄下來),希望能夠提供大家心靈上的幫助、破解迷思。


以下(經過潤飾,和原文稍有出入但不至喪失原始意思):

『一個人可不可以「獨處」決定是否獲得幸福。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從一個人可以自處開始去發展的。
人和人之間為何會產生不快樂,大部分源自於「控制慾」與「被控制」的問題。

如果你能夠獨處,才能夠在別人不想被你控制的時候放他走。

常常發生的事情是:兩個人親密地坐在一起,可是某件事情意見不合...
例如在電視機前,另一半想看節目A,但你不想看... 這時如果兩個人要相處下去,就必須要退回到一個兩個人「有距離」的狀態。
不過即使最後你陪他看了他想看的電視節目,你的內心和他卻開始有距離。
因為你會覺得對方是強迫你遵循他意見的人。
這種距離感就是一種「獨處」狀態。
表面上你和他坐在一起、摟在一起,然後說:「好棒~這個節目好好看~」
可是心裡覺得很滄桑、覺得這個人都不懂你;因為答應了他而讓你感到失望,所以他已經不是你最愛的人了....等等。
這種內心的對話在交演的時候,其實你需要一種獨處能力,知道這是屬於你自己的空間,無論你怎麼說對方都不會了解,這種不同是語言無法溝通的。
當你適應這種情況之後,你會高興、甚至制約的反應開始認為這是成長(包容別人與你不同的成長)。
能夠獨處的人,只要一獨處就會覺得:「我成長了,我的智慧增長了,我又更靠近我的內心。」
不會獨處的人,一獨處就開始生氣、煩躁。

所以如果你找伴侶時,他不能獨處,你要非常小心,因為他也許時時要控制你。
這種控制不只是身體上而已,而是思考上他不容許你和他有出入,他無法忍受思想上的空間差異,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何培養獨處的能力?
在情緒和心靈的檢查裡面,希望大家至少一個禮拜做一次。
(源自於瑜珈術裡的大修行:做完瑜珈後,將身體攤開呈現大字型。)
在自己一個人時將燈光關掉,平靜一、兩分鐘,這時候你內心會去接觸到深層的情緒。
所以為何要獨處?因為只要有別人干擾,你就無法接近這一塊。
如果這一塊深層的東西長年沒有處理,它就像缺乏清理的汙水池一樣。
唯獨你給它一個機會去靠近它,它才會浮現。

人活著都會共有的一個無助感:「我到底要走向哪裡?」
人生那種徹底的空虛感,每個人都有、也是正常的;可是某些人會抗拒這種思考,因為這種思考很沉重。
例如我們常問:「你死了後可以留下甚麼?」
很多人也許會回答:別想這個吧~我們及時行樂!
可是有些人無法處理這個沉重感,這種人就是所謂「控制需求」比較強的人。
他無法忍受人生有很大一塊他不知道的部分,即使這是正常的情況,他也無法忍受。
所以要先練習去面對這個思考。

另外一種無法獨處的原因是,你仍然有過去的傷痛沒有解決。
例如:時間雖然已經過了很久,可是這件事情怎麼好像還是昨天,或好像還在發生。
一個受傷的心情如果沒有解決,它會穿越時空。
十年、二十年前的事情,只要你閉上眼睛它就在眼前-表示它沒有被安頓;它沒有被安頓在歷史裡,所以它會穿越時空跟著你到處跑。
如果你有這種狀況,這個傷痛需要拆開來看,否則這個傷痛就不會過去,你就無法獨處。

當今社會的某種共知也是最讓人不快樂的地方就是:強調「人際關係是一種能力」。
你把手機拿出來,裡面有多少電話?你的臉書上有幾個朋友?
可是有些人他可以處在一個非常乾淨的人際關係裡面,他的朋友都是真正的朋友,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認知:「我沒有那麼多外求的東西。」
太強調自己的人際關係,用「量」或「頻率」來衡量,也是缺乏獨處的能力。

如果你可以一個人獨自在家,卻無法一個人外出做某件事情(例如可以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看書、聽音樂,卻無法一個出去看電影或一個人吃飯),這表示你一直處在別人在看你的想像,這在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叫作「自戀」。
在學裡上「自戀」的定義是:「你的注意力一直在檢查自己。」
自戀的特質是:一直注意自己有甚麼缺失的地方。
當他看到別人時會覺得在照鏡子,擔心自己哪裡不夠好,這種焦慮讓他無法招架。
所以當他出門時旁邊必須有一個伴讓他分散注意力,這個伴不能太糟糕、也不能比他好。不能完全拿掉他的注意力,有不能糟糕到丟他的臉。
自戀人格的人會聚焦在自己「缺」的部分,如果他的成長過程缺乏甚麼,他會一直看缺的那一塊,而不會去看自己擁有的東西。

另外一種人在外許多事情都可以獨立完成,可是回到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焦慮。
這個人面對的不是自戀的恐懼,而是一種真正有過某些寂寞的童年,或真正發生過事情的人。

如何克服寂寞恐懼?請大家先客服寂寞是失敗的、寂寞是錯誤的這個成見。
所有的成就都是在獨處時才有靈感。也許是在團隊中完成,不過一開始一定是獨處的時候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所有性靈的東西,都是因為寂寞所以才去追求。
如果寂寞時浮現某種特定情緒,例如情傷、挫折感、憤怒,一定要去處理它,找機會拆封。

最後,請保持一個習慣:「讓你的感官具有回到寧靜的能力。」
感官會往上重疊,腦細胞一旦習慣某種聲音後,一旦沒聲音,它就受不了。
當慢慢遞減時,感官對於安靜的習慣度才會回來,這才是正常和恆久的狀態。



一個波濤洶湧的湖面是無法完整倒映出影像的,只有一個平靜的胡面才能夠清楚倒映出你的形象。』

沒有留言: